内插帧技术实测,真是手机游戏的未来吗?

这几年的旗舰芯片,基本上都表现出色,未出现重大失误。搭载自主研发核心的高通和大力推行全大核架构的联发科,不仅能效稳步提升,GPU性能也逐年暴涨。在旗舰手机方面,配置也是节节高涨,虽然部分机型可能在影像方面做出一些取舍,但2K分辨率和120Hz刷新率早已成为标配,各种散热技术层出不穷,散热片面积在短短两年时间内翻了一番,风冷、液冷乃至液金的概念也被引入。然而,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游戏体验并没有明显改变。分辨率依然无法达到2K,几款大型游戏最多只有864P,帧率也未能完全达到120帧,甚至新出的大型游戏被锁定在30帧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长时间玩游戏,依然会掉帧、发热。虽然这些旗舰芯片不至于烫手,但游戏的帧率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在玩《鸣潮》《奇迹暖暖》时更是如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主打游戏性能的机型会选择搭载“独显芯片”,借助这枚芯片对游戏画面进行加工,在原本游戏画面的基础上实现插帧、超分功能,以此提升帧率的同时降低功耗。然而,这种看似违背能效比表现的效果,在一加Ace5系列的新品宣传中,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一加高管宣称未来更多厂商会放弃外挂独显芯片,选择GPU原生级超帧方案。

那么,内插帧和外插帧技术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它们真的是一加高管口中所说的替代关系吗?如今这类外挂芯片还有多大作用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内插帧”和“外插帧”技术的区别。目前市面上这些号称搭载了“独显芯片”的游戏手机,他们所采用的其实都是“外插帧”技术,这项技术早在智能电视上面就有普及,专业的说法叫MEMC,也就是运动补偿功能。整个实现的过程很简单,厂商会单独在手机中塞入一颗外挂“独显芯片”,在特定的应用里头,这枚芯片就会对视频或游戏的原始帧进行分析,识别出每一帧之间的运动变化,然后根据分析结果会生成新的过渡帧,从而提高整体帧率,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流畅。

而“内插帧”技术,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伟达DLSS 3帧生成技术,或者是AMD的FSR 3帧生成技术,可以基于GPU里面正在渲染画面的运动矢量和深度信息来做帧预测,和MEMC技术只通过分析图像变化来猜测运动相比,准确率更高、效果更好。

在实际测试中,我们发现,从上一代旗舰芯片开始,这些我们熟悉的旗舰芯片基本都内置了插帧、超分功能,只是主流厂商都没有去选择调用它们。即便是这些旗舰芯片理论上都能开启插帧、超分功能,但是各家厂商的使用策略也是截然不同的,米系产品完全不支持内插帧,黑厂会把外插帧和内插帧混淆来用,而蓝厂则是坚定的外插帧支持者。

在我们的测试中,我们发现iQOO Z9 Turbo+不仅支持其中五款游戏的插帧功能,还支持《原神》《王者荣耀》等游戏的超分+插帧并行能力,而真我Neo 7则只支持在《绝区零》《崩坏:星穹铁道》中开启超分/插帧功能。另外,一加Ace 5则支持在《原神》《崩坏:星穹铁道》中同时开启超分、超帧、游戏画面HDR处理功能。

从测试结果来看,虽然iQOO Z9 Turbo+的操作延迟并没有显著提升,但在画面和帧率方面,它的表现要优于真我Neo 7。而在实际帧率方面,iQOO Z9 Turbo+的帧率波动要比真我Neo 7来得稳定不少,同时整机平均功耗也会低一些,体验上也相对更出色一些。另外,在开启插帧后,iQOO Z9 Turbo+可以将画面帧数插至144帧,采用的原生48帧+1插2的做法,实际游戏运行帧率比较稳定,整机功耗相比于原生60帧运行甚至下降了近1/4,机身温度也有一定的下降。而真我Neo 7则可以将画面帧数插至90帧,采用的原生45帧+1插1的做法,实际游戏运行10分钟后,便会因为整机过热退出超级帧率,而且整机峰值功耗来到了惊人的近9W的水平。

总的来说,在芯片性能足够的情况下,“内插帧”功能确实有能力带来更出色的游戏体验,“外插帧”功能的实际体验确实相形见绌。但无论是“内插帧”还是“外插帧”,它们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未来,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通用超分插帧技术出现,让中端机型也能享受到高帧率带来的游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