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重启MH370搜寻,背后原因揭秘

据马来西亚交通部12月20日消息,马来西亚政府原则上同意重新开始对失联十年之久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MH370)客机进行水下搜寻。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在当天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内阁会议已经批准搜寻提议,“希望这次能有个好结果,找到飞机残骸,给家属一个安慰。”

当地时间12月20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宣布内阁已批准重启搜寻MH370的计划。图/马来西亚媒体报道截图

十年前的2014年3月8日,执飞MH370航班的波音777客机,搭载227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于当地时间0时41分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两个多小时后失联。2018年5月,对MH370的最近一次水下搜寻结束。此后,马来西亚政府曾在MH370失联五周年之际表示“有意重启搜寻”,但无下文。

今年11月,陆兆福对外透露,马来西亚政府已经重新开始与上一次进行水下搜寻作业的美国科技公司“海洋无限”(Ocean Infinity)进行谈判,准备在印度洋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约1.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重新开始搜寻MH370客机。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新闻周刊》从参与提供划界建议的MH370独立专家组等处获悉,“海洋无限”更新了意向搜寻区域,并再次提出“找不到,不收费”的合同方案。当时马方重申,需要得到“可信的新证据”才会考虑和“海洋无限”合作重启搜寻。

陆兆福此番表示,根据专家和研究人员分析,“海洋无限”提出的新搜寻建议是可信的。本次搜寻,如果未找到残骸,马政府将不会支付费用;如果找到残骸,“海洋无限”要求获得7000万美元。谈判结束后,马方将公布更多细节。

图/视觉中国

曾被错过的关键区域

据《海峡时报》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信息,本次重启搜寻工作,拟作业的区域是“扩大到2018年搜寻区域的左右两侧”。该消息和《中国新闻周刊》今年3月获知的信息相符,当时“海洋无限”给出的MH370最新建议搜寻区域是:印度洋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第七弧”南纬33度到36度、弧线两侧延伸45海里的范围。

事实上,这个区域的大部分地方,早就经历过水下搜寻。

当地时间2014年3月8日凌晨2时22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安达曼海上空,MH370从马来西亚军方的雷达上消失。这是外界可以明确的MH370的最后一个坐标。在此之后,MH370并非全无踪迹。飞机的卫星数据单元(SDU)在之后的七个小时仍在自动响应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卫星网络信号,每次应答被称为一次“握手”。将相应卫星轨迹投影到地球上,可以得到七条弧线。

排除客机无法到达的区域后,MH370最后“握手”的位置,被精确到了一条位于南印度洋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弧线。这条“第七弧”,成为所有水下搜寻、碎片寻找及模型测算的起点。

下一步是判断弧线上的纬度坐标。2014年至2017年牵头进行水下搜寻的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提出了一种假设:MH370在消失于雷达屏幕后转向南飞行,至第七次“握手”后燃料耗尽,坠入海中。调查团队进行飞行模拟,将客机失事的位置缩小到“第七弧”南纬33度到南纬39.5度海域。

6万平方公里的水下搜寻区域就此划定。到2017年1月搜寻中止时,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三国联合团队事实上对12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搜寻。共有661片区域引起关注,81个区域的扫描结果显示可能存在客机的踪迹。但是,除了发现四处船难残骸外,搜寻一无所获。

不过,官方调查报告认为,这次耗资1.98亿澳元的“人类史上最大范围的水下搜寻行动”,成功排除了大部分可能成为MH370落点的区域,这意味着“人们从来没有比现在更了解MH370可能坠落的位置”。

之后,一项研究为重新确定搜寻区域提供了新思路。2015年7月,MH370消失508天后,它的襟副翼被确认现身于印度洋西南的法属留尼汪岛海岸。随后两年,“碎片猎人”们在非洲海岸发现可疑飞机零部件25件,其中3件被官方调查报告确认属于MH370客机,另有10件“很可能来自”失踪的波音777客机。

距离“第七弧”5000多公里的碎片发现,让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得以进行洋流漂流物模拟实验。主持该项研究的科学家大卫·格里芬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模型测算认为,这些碎片最可能的漂流起点,在“第七弧”南纬35度海域。

基于此前搜寻的“排除法”及漂流物实验的结论,2018年1月,从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接棒”搜寻工作的马来西亚政府交通部,授权全球最先进的水下搜寻公司之一“海洋无限”开启第二轮大规模水下搜寻。新投入使用的水下无缆探测器极大地提高了搜寻效率,三个月扫描了11万平方公里海底,但还是未发现失联客机。

MH370搜寻工作就此进入沉寂。2018年7月,马来西亚交通部调查小组发布MH370调查报告,这是至今为止最后一份有关MH370失联事件的官方调查报告。同年11月,该调查小组解散。“碎片猎人”布莱恩·吉布森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自2019年开始,对于新发现疑似MH370碎片的官方调查工作也完全停滞。“那年(2018年)是一个分水岭。”

“握手”信号证据确凿,飞行模拟、碎片漂流物实验的方法也都得到业界认可,为何由此划定的搜寻区域,让人们一次次失望?

MH370独立专家组成员维克托·伊内诺多次提出搜寻划界建议并得到采纳。他指出了三种可能的原因。首先,当时各项实验的偏差值不能排除MH370入水点可能在“第七弧”已搜寻区域的更南或更北方位。其次,如果飞机最终处于可控飞行状态,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可能操纵飞机滑行更远的距离。换言之,“第七弧”东侧的搜寻范围不够宽。最后,飞机主残骸有可能就在已被搜寻的区域内,但因为复杂的海底地貌环境而未被探测或识别出。

新搜寻计划是否可靠?

基于前两次水下搜寻的经验教训,“海洋无限”在今年提出的更新搜寻计划中,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不仅加宽了“第七弧”两侧的搜寻范围,还计划重新回到此前已被搜寻的部分海域,再次扫描那些因设备故障、地形复杂而导致数据质量低下的海底区域。

新方案是否更有希望发现MH370?一些专家认为,新搜寻计划的科学性确实更强,重新扫描此前搜寻过的部分海底区域也很有必要性。“第七弧”海底遍布陡峭的斜坡、海底山脉和洞穴,其中南纬34.5度区域有一片距离“第七弧”不到30公里的面积约30平方公里的海底区域,因为技术原因以往未被扫描。

此外,第一次水下搜寻的主力是有缆探测器,这种探测器必须固定在水下某个高度,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深海地貌。搜寻过程中,甚至出现过探测器撞上海底火山的事故。因此,独立专家组近年一直呼吁,拥有无揽探测器新技术的“海洋无限”可以重新检查一遍最早被搜寻的一些海域。

在具体区域建议上,2020年,独立专家组发布了一份全新的搜寻区域建议报告,之后又进行多次更新。新报告纳入了更全面的变量和模型分析。举例而言,此前专家组以正常巡航燃油消耗计算MH370到达“第七弧”的航程,而新报告纳入了分析燃油变化可能性的模型,模拟了波音777客机在不同可能性下的燃油消耗,以确定客机最远能到达的距离。

测算了3600种可能航迹,并基于卫星雷达数据、燃油模型、此前搜寻数据、漂流物测算等五种变量分别独立计算客机最终位置的概率后,新报告将MH370最有可能的入海位置锁定在“第七弧”南纬34.4度附近海域。法国航空资深机长帕特里克·布莱利、欧洲航天局空管专家让-吕克·马尔尚等人2023年发布的另一项模拟飞行研究,结论也非常接近。

但另一方面,不同团队对洋流漂流物的测算结果依然大相径庭。早在2018年上一次搜寻划界时,澳大利亚交通安全局大卫·格里芬团队的实验结论,就和独立专家组的结论在纬度上相差5度。究其原因,双方不仅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研究样本也不同。官方团队只能测算已被调查组确认来自MH370的碎片,独立专家组则考察了更多的“疑似碎片”。

发现“官方确认碎片”最多的“碎片猎人”吉布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最相信由查里塔·帕蒂亚拉奇教授领衔的西澳大利亚大学研究团队。查理塔最早告诉在东南亚四处摸索的吉布森:应当去印度洋非洲海岸寻找碎片。

然而,查里塔团队根据自建的洋流模型测算得出的最新搜寻区域,和独立专家组也有较大差异。对此,查里塔今年3月坦言:“不幸的是,海洋是非常复杂的,洋流模型无法精确定位坠机地点的确切位置。”

说到底,洋流和飞行模拟只是对MH370最终位置的推理。在卫星“握手”数据之外,是否有可能再找到其他MH370留下的直接信息?2020年,无线电专家罗伯特·韦斯特法尔首次提出,是否可能用弱信号传播报告器(WSPR)数据追踪MH370的最后航迹。

2023年9月,原独立专家组成员理查德·戈弗雷及利物浦大学电气工程学教授西蒙·马斯克尔团队据此完成了232页的分析报告,支持WSPR理论。2024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的MH370最新纪录片,同样重点介绍了这一研究进展。

简单来说,WSPR是一种业余无线电软件,使用者可以用其发送和接收全球范围内的其他WSPR信号。当飞机穿越WSPR信号基线时,会对信号造成散射干扰,这种干扰会被记录在传输数据中。基于MH370消失于雷达后向南转向的行动,戈弗雷等人分析出了125个受到干扰的WSPR信号,由此试图复原出MH370的最后路径。他们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飞机入海点在“第七弧”南纬29度海域。

不过,WSPR理论受到了广泛质疑。“我尊重WSPR理论,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我不相信我们可以在远距离探测到飞机。”十年来一直从事MH370独立调查工作的法航资深机长帕特里克·布莱利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质疑者认为,考虑到长距离和低传输功率,飞机散射信号微弱,且会被其他更强的信号覆盖,因此无法根据WSPR数据追踪某一架特定的飞机。2022年,澳大利亚航空资深机长迈克·格林曾驾驶一架执行特殊航线的波音747客机,实际检验戈弗雷是否能使用WSPR信号及时追踪飞机航迹。实验结果并不成功。

WSPR的发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约瑟夫·泰勒也被卷入了这场争论。他的结论是:不可能通过这项技术找到失联客机。由于质疑声不断,在今年发布的搜寻建议中,“海洋无限”并未将WSPR理论得出的南纬29度区域纳入拟搜寻范围。目前,一些技术团队仍在进行更大规模的验证测试,以确认这个方法到底是否可行。

无论持何种观点,所有受访人士都强调,大规模水下搜寻越早开始,MH370的谜团才越有可能被解开。找到飞机主体残骸仅仅是解开谜团的第一步,“海洋无限”仅负责确认主体残骸的位置。此后的打捞、分析工作都困难重重。唯一可以安慰的是,有海洋学家指出,搜寻区域海洋深度约4000米,水温1-2°C,水流较小,这意味着“即使过去了十年,主残骸可能还相对完好”。

《海峡时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指出,每年11月到次年3月,是在南印度洋开展水下搜寻的最佳时期,因为与冬季的猛烈风暴相比,南半球夏季的海水更加平静。考虑到目前已经进入12月下旬,马来西亚政府和“海洋无限”越早达成协议,新一轮搜寻可以持续的时间就越久。

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陆兆福表示,“希望”能在2025年初和“海洋无限”敲定具体搜寻协议。

作者:曹然

编辑:徐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