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关键技术,苗种分塘与两大要点详解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不仅可鲜食,也可烘干食用,且具有滋补药用功效。泥鳅多栖息于静水及水体有软泥的底层,特别是在夏季,其身影尤为常见。泥鳅的饲养技术相对简单,养殖效益较高,是发展特种水产养殖的一条好途径。

1. 培育苗种讲科学

养殖泥鳅苗时,常面临易繁殖、难培育的问题。目前,苗种培育的成活率仅在20%左右。为提高成活率,需采取科学的方法。

泥鳅孵化池最好是大于20平方米的水泥池。孵化后,不急于分塘培育,采取原池培育壮苗下塘。期间,适当投喂蛋黄,待鳅苗长到1厘米左右,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后,再进行分塘。

放苗前,需彻底清塘,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处理。待水体毒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苗。同时,需事先放入数尾泥鳅苗试水,确保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池塘水深保持在30~50厘米,每亩投放300公斤腐熟粪肥,培育天然饵料。

每亩投放泥鳅仔鱼15万尾左右。泥鳅苗下塘后,每天亩投喂泥鳅苗专用粉料或自制粉料,避免使用豆浆,以防肥水影响水质。培育初期,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一般水体溶氧量每升应达到4~5毫克,采用喷头洒水增氧效果较好。经过1周培育,泥鳅苗即可分塘养殖。

2. 分塘转运有技巧

当泥鳅水花苗达到寸苗规格时,需进行分塘养殖。此时,鱼塘水质、底质可能老化,天然饵料如浮游生物可能缺乏,鱼苗数量和密度难以估算,饲料投喂量也难以把握。为提高泥鳅的生长速度,需设计合理的养殖密度,方便成鱼的喂养和管理。

在分塘前,需检查鱼苗健康状况,进行杀虫灭菌处理,并停料一天。若采用拉网捕捞,应在拉网前2~3小时全池泼洒抗应激药物。同时,准备好吊水网箱或暂养池,并确保水体的清洁度、溶氧和水温适宜。

捕捞后,泥鳅苗应及时转入网箱里吊水处理,排除鳃内泥沙、体内粪便、代谢粘液等。由于泥鳅生性胆小、怕光,在捕捞和吊水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消耗大量体力和溶氧,严重时可能导致鱼苗受伤。因此,吊水期间需做好抗应激处理,同时注意增氧和换水。根据运输时间,吊水时间一般为2~10小时。吊水后,需清除网箱内的死亡或伤残鱼苗、害虫及野杂鱼,并根据鱼苗整齐度考虑是否需要过筛分级。

泥鳅养殖技术的关键在于科学培育和合理分塘,确保泥鳅苗的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